文艺片票房太差?导演制片“公开宣泄”解决不了问题
记者 师文静
近日,在戛纳电影节、平遥电影展备受好评的影片《永安镇故事集》上映,却遭遇票房失败,上映13天,票房还没有突破300万元。
面对高口碑、高赞誉和折戟沉沙的票房,影片主创不淡定了,不仅出来大倒苦水,还想“单挑”发布差评的观影人。
文艺片票房不理想,着急了的主创团队会有各种“破防”“出格”行为,这种事情每年都会发生。今年影市票房一路高歌,票房黑马争夺战风云莫测,文艺片的生存依旧很难。
由魏书钧执导,杨子姗、黄米依等领衔主演的电影《永安镇故事集》,曾于2021年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影片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叙述了一个剧组入驻拍摄地,给这个原本宁静的小镇带来一丝波澜,然而波澜过后,一切又重归宁静的故事。这部电影呈现了对电影创作过程或幽默或讽刺的解构,是一部有另类表达的国产片。
影片从题材到故事、立意都“很文艺片”,艺术水平得到了业内电影人的肯定,也获得不少观众的口碑肯定。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部讲电影创作、充满寓意映射的作品,与当下影市主流观众的观影习惯还是有鸿沟壁垒。
《永安镇故事集》上映后的排片也很惨,只有上映前两日排片超过2%,上映第三日之后排片就跌到了1%以下,200多万元的票房与前期口碑发酵形成极大的落差。这期间,影片导演、主演一直在跑路演,路演物料不断放出,但并未能挽救颓势。
这让影片主创严重“破防”,该片制片人发视频表达不满,称电影遭遇很多“无端黑评”,自己“从业14年来从未感到如此绝望”,并表示自己没钱请水军才遭遇差评。对于票房、宣发等,该制片人则表示预算有限,没钱宣发,拍文艺片非常不容易。
影片主创跟某个、某些观众的影评使劲儿,其实是影片主创想找个发泄渠道,归根结底还是无法接受票房的惨败。文艺片上映“有声”总比“无声”好,但想通过“骂战”“卖惨”来博得关注,这条路被证明是走不通的,甚至有可能正好中了大众的“雷点”而引发反感。
文艺片的困境不只存在于《永安镇故事集》。《燃冬》刚上映时被疯狂吐槽,导演陈哲艺很不解,反问大家,自己不抽烟不喝大酒,这么儒雅温柔,为何被骂?从《百鸟朝凤》制片人“下跪”求排片,到《1950他们正年轻》导演“绝不下跪求排片”,再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燃冬》故意错位营销骗观众看片被骂,文艺片与市场、票房一直存在各种鸡飞狗跳的故事。
各种“失态”的背后,其实说明文艺片行业或者国产片行业还有粗放式发展的一面,说明文艺片业内还未能呈现出有序的评价褒奖体系、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成熟的观众市场等。
当下观众不会因为影片获了什么奖、有多高的艺术造诣才去影院观影,更多的观众是通过影片的营销影响力走进影院。文艺片观众群体本来就相对小众,想要更多票房,就要“破圈”营销,包括在剧情、人设、演员、情绪等方面展开针对性营销,多与观众产生共振,或许能取得不错的票房。
在当下快节奏、强情绪的网络时代,文艺片需要放下文艺范儿的矜持,做接地气的展示,或者做商业化包装改造,比如海报不要为了追求格调搞得云里雾里。如果没有抓住最重要的营销一环,或者没钱营销,失去的就是排片,结局就是票房失利。
文艺片回本渠道单一,更多的是在院线与商业片对决,但追求票房首先得全面了解市场,了解如何精准“出圈”找观众,匹配好制作投入、营销投入比例,做好风险把控。文艺片需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知,有更多的掌控能力,才不至于被摔得凄惨无比。
最近上映的《三贵情史》同样票房不高,不到500万元;《街娃儿》票房甚至只有16万元;《不虚此行》在胡歌的支撑下票房超2000万元。文艺片没有强类型故事,阵容也无法与商业片比,最终拼的依旧是有没有超强口碑。今年票房成绩比较突出的是科幻文艺片《宇宙探索编辑部》,该片能获得6700万元的票房,除了路演、直播等全套营销,就是影片品质和口碑在硬撑。这部影片独特的气质、独特的表演和影像表达,带来口碑的发酵。
可见文艺片其实也不怕题材偏冷门,现实题材文艺片、爱情文艺片、科幻文艺片,不管什么类型,除了有针对性地营销,最终还是需要看品质,看能否给观众带来很亮眼的惊喜。
文艺片进入市场,想要获得好票房,甚至“点石成金”被发掘出高票房,都可遇不可求,每一部文艺片都有自己的票房命运。《爱情神话》《宇宙探索编辑部》等叫好叫座的艺术片都不可复制,但文艺片还是应少一点主创“出格”博关注、营销诈骗等自损闹剧,而是应以好内容击中观众情绪,找到自己的市场法宝。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