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娱乐圈 正文

“倍速追剧”折射出的微妙文化心态

作者:admin 时间:2023-10-01 16:03 点击:
导读:

  作者:吴心怡

  倍速播放是近几年视频网站新增的功能,用户可使用播放软件加快或减慢视频播放速率。在这一功能的催动下,人们迅速习惯了以更快的节奏观看视频。据《南方都市报》2019年的调查,有68.2%的人会“倍速追剧”,59.1%的人会“倍速看视频节目”。如今这个比例肯定上升了不少,证据就是在2021年,国内主要视频网站推出了更“疯狂”的3倍速功能。一旦开启3倍速,视频中的信息将被压缩到目不暇接的程度。

  人们为什么宁可让眼睛和大脑“加班”,也要选择“倍速观看”?原因各异。有的是因为一些视频本身节奏拖沓,信息密度低,原速观看比较无聊。有些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短,想看的又太多,于是开启倍速以节约时间。但也有评论者说,“我从来不倍速观看,需要倍速的都不值得我看”。如果只为了节约时间,为什么不索性放弃一些不值得原速观看的作品,转而选择其他的休闲方式?调查中不少人表示,自己用倍速播放方式欣赏的,多是为了能在社交场合跟上他人的话题才看的流行作品。但倍速播放并不适合所有作品,如果作品本身带有意蕴丰富的镜头语言,那么在倍速下这些信息无疑会被损耗,原作本身的美感也会被破坏。显然,这部分倍速观看者将自身从观看中获得的愉悦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而将满足社交需求放在了主要的地位。这一行为折射的是当代人在社交场合的“表现焦虑”。

  与人交谈时,如果其他人都在谈论一部自己一无所知的作品,自己突然接不上话,不安感油然而生,恨不得今晚立刻补齐,这就是一种表现焦虑。这不仅出现在观看视频中,在当代人的阅读活动中也时有出现。只不过,阅读活动中的表现焦虑往往伴随着量化的评价标准。

  在“豆瓣网”开始流行的时代,量化的标准是“读过”的数量。为此一些网友注册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大量的书标记“读过”,打造渊博的个人形象。有人为了充数,甚至将自己没有完整读过的书也打上了标记,形成虚假的繁荣。“微信读书”App的量化标准是“每周阅读时长”,并可以同步微信好友列表,一些用户在意自己在“排行榜”上的位次,甚至在不看书时也开启了手机的自动阅读功能,只为了多“刷”一些时间。这种为了向社交圈显示自己阅读爱好的阅读方式,可以称为“表演型阅读”。毫无疑问,如果只被表现焦虑推着走,既不看重阅读本身的质量,也不思考阅读究竟增进了多少知识,单纯追求速度的快慢,那么最终阅读的收获也会归于虚无。而阅读能力的成长,恰恰是在尽可能深入、广泛的阅读中实现的。我们不否认社交本身对于生活的意义,但是如果把个人性的阅读和视听娱乐都与单一价值绑定,为了展示给他人而存在,那么,最终属于个性的、适合自我成长的空间将会不可避免地被压缩。

  倍速播放功能的普及,和当下的人们对于“短平快”(短小、易懂、快节奏)的喜好不仅不再受到抑制,反而受到鼓励的趋向是一致的。这会对影视剧、视频节目的创作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对此,影视从业者中早有人感到了危机。2019年,美国视频网站奈飞在测试新增的倍速播放功能时,就遭到了从业者的反对,理由是他们的工作成果将因为倍速而被改变和控制,而他们希望这些作品能保持着被创作出来时的样子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有一些创作者则改弦更张,采用了更符合观众需求的方式,以最高效的手段呈现信息,减少了镜头语言、背景布置、微妙的表演、晦涩的台词等不利于观众快速接受的方式,增加了大量说明性台词,将人物的意图、感受、情节的走向完全用台词解说给观众。这种做法又使不少观众感觉作品被“注水”了。

  其实,文艺作品的魅力之一是新鲜与陌生的体验。由于新鲜与陌生,它不符合受众日常的认识结构,因此需要受众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把握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快节奏的观赏,容易使这类作品的观众失去获得对世界和人生产生新体悟的机会。事实上,总有一些作品属于电影院、总有一些书属于案头,因为它们值得慢慢看。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文系馆员)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42297号-4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