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农业强国建设动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当前,我国正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必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农业强国建设动力。
科学研判动力之源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史,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等关键因素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牢牢抓住这些关键因素,科学研判动力之源。
科技进步是驱动农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回顾历史,铁器牛耕、水利灌溉、稻麦复种制等创新性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事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逐步走向成熟,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机械、生物、化学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率先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我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制度创新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路径。建设农业强国,关键靠改革。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程,推动农村改革,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是一条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化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塑我国农业微观经济基础,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框架,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我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要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持续加强制度创新,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政策支持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参与市场竞争,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保护。对农业给予支持保护,是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通行做法。进入新世纪,我国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逐步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取消农业税。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强政策支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逐步实现从农业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从生产体系到经营体系以及产业体系全面拓展,政策工具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财政投入向财政投入、价格支持、金融保险支持等优化组合转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继续发挥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作用,提升农业支持保护效能,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
准确把握动力特征
发展动力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复杂动力系统,农业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各种驱动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动力系统具有多元复合、动态演进、特色差异等鲜明特征。
多元复合性。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成就是各种驱动力共同作用、协同配合的结果,农业发展动力具有多元复合性特征。推动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够提升投入农业的生产要素质量,深化农业专业化分工,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绩效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牵引相应的制度创新。可以说,农业发展也体现为持续科技创新和阶段性制度创新的动态过程。我们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农业农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更好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正是在多元动力驱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加快转型升级、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动态演进性。农业发展的各种动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在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动力的作用强度、作用方向各不相同。就一个阶段而言,有的动力处于支配地位、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主导动力,有的动力处于从属地位,成为次要动力。随着农业发展阶段变化,主导动力与次要动力也可能发生转化,因此农业发展动力具有动态演进性特征。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紧盯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前沿,把培育发展新动能作为打造农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作为重要驱动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发展动能不断升级。
特色差异性。国际经验表明,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农情,推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持续增强农业创新驱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各国推进农业发展的路径也不同。美国是综合型农业强国,日本是农业高保护国家,荷兰、以色列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加拿大、澳大利亚将其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转化为农业国际竞争优势。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现实基础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结合全球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系统塑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激活各类资源要素。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农业科技水平体现着农业强国的“硬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稳步提升,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在科技创新上切实发力。一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继续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突破;二是要着力提升整体效能,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科研力量,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三是要持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对较长,要舍得下力气、增投入,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尤其是要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的实际情况,应不断创新转化机制。既要畅通转化应用渠道,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系统多级联动工作机制,在财政支持、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等方面形成纵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链条,又要提升科技供给精准度,把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农业科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同时,要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载体,重点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覆盖农业全产业链。还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走向田间地头。
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一是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要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二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不断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的实现形式;三是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四是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
持续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面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更加注重各项制度的相互协同、动态优化。对此,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制度供给,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支持政策效能,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起更完备、更稳定、更高效的政策体系;要优化制度实施流程,以责任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推动部门有效协同,促进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的集成,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要提升制度实施效能,使各项制度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增强制度供给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大合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袁红英)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