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住院医师”郑树森:怀揣温暖的心,把温度传递给患者
“在我看来,一个好医生首先要有‘温度’,只有怀着一颗温暖的心,能够感知共情患者的疾苦,才能把温度传递给患者。”
郑树森院士,祖籍浙江衢州龙游,自幼便对医学充满好奇与向往。少年时期,他立下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医生,为病患解除痛苦,父亲非常支持他,时常谆谆教导:“要做有道德的医生”。
1973年,郑树森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开始了他的医学之旅。在临床工作中,他始终秉持着踏实、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人、每一台手术都做到了如指掌。他的心中始终装着患者,致力于用最好的技术去挽救更多生命。
面对肝移植这一医学难题,郑树森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他深知,医者要做强,首先要做精。于是,他选择了肝胆胰外科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领域,并不断精进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浙江医科大学到华西医科大学,再到香港大学玛丽医院,他一步一个脚印,攀登医学的高峰。
图注:上世纪90年代初,郑树森副主任医师赴香港学习肝移植手术,这是他和同事与实验猪的合影。两年后他回到杭州完成了浙江首例肝移植手术,并最终成为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
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郑树森主刀完成了200余例试验猪的肝移植手术,为后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1991年,作为参与助手他完成了香港首例临床肝移植手术,成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然而,他并未被荣誉所束缚,而是毅然选择回到内地,改变国内落后的医疗现状。
回到内地后,郑树森迅速组建肝移植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等手术,分别创造亚洲最长存活记录和国内肝肾联合移植最长存活记录。活体肝移植是肝移植技术难度最高的手术,尤其是小儿活体肝移植。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郑树森致力于攻克活体肝移植顶尖技术,推动我国活体肝移植事业发展。同年完成大陆当时年龄最小(9个月)的婴儿活体肝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
郑树森院士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成就,还积极推动肝移植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带领团队走出国门,将中国的肝移植技术传播到海外。
如今,70多岁的郑树森院士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重病患者排忧解难。他带领团队制定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已成为国际标准,为更多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生。
郑树森院士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他是一位有温度的医生,更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医学巨匠。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