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很多人当成“老花眼”“用眼疲劳”,一拖就是十几年到底是什么眼病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下楼梯时总要扶着扶手,盯着台阶看半天;和人说话时,眼神总像“差了一点”,明明在看你,却让人觉得在看旁边的东西;甚至有些孩子看电视时,总不自觉歪着头,家长以为是坏习惯,骂了无数次也改不了。
这些背后,可能都藏着同一个问题——斜视。
很多人觉得,斜视要么是“小时候的病”,要么是“不影响生活的小毛病”。但上海和平眼科医院王平医生的诊室里,却藏着太多颠覆认知的故事:80岁的老人为了陪妻子参加活动,非要矫正几十年的斜视;复旦大学的学霸,因为斜视差点熬不过大学学业;还有孩子因为长期歪头看东西,脸部骨骼都开始不对称。
今天我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斜视这件事说清楚。毕竟眼睛的“偏差”,从来都不只是外观问题。
一、别把“歪头看电视”当坏习惯,可能是眼睛在求救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歪头看电视,第一反应是“坐姿不端正”“故意捣乱”,但王平医生却说:“歪头看东西的孩子,先别骂,先去查眼睛。”
孩子歪头,可能有3个原因,最后一个才是坏习惯:
1. 垂直性斜视:一只眼高、一只眼低,孩子歪着头才能把东西看成一个,不然会重影;
2. 屈光参差:两只眼睛的近视、远视或散光度数差太多,孩子会用“好眼睛”看东西,不自觉歪头;
3. 单纯侧视症:排除了前两种问题,才是真的“坏习惯”,这时候再矫正也不迟。
更容易被忽略的是“隐性斜视”。不是所有斜视都像“斗鸡眼”那么明显,有些只有10-15个棱镜度(斜视的“度数单位”)的偏差,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但会悄悄影响生活。比如走楼梯容易摔跤、开车时判断不好与前车的距离、长时间看手机会眼睛酸胀——这些“说不出的不舒服”,可能都是眼睛在提醒你:“我有点歪了。”
以前我们觉得“斜视的人很多”,现在好像少了,不是发病率降了(其实每100个人里就有3个斜视患者),而是很多孩子早发现、早治疗了。但成人的“隐性斜视”,还在被很多人当成“老花眼”“用眼疲劳”,一拖就是十几年。
二、“成人斜视治不好”?80岁老人的手术,打了所有人的脸
网上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成人斜视无法治愈”,理由是“用眼习惯定型了,手术也没用”。但王平医生接诊过一位80岁的老人,彻底推翻了这个误区。
老人是垂直斜视,一只眼睛看前方时,另一只会往上“飘”。年轻时没在意,直到妻子要参加表演,需要家属陪同,老人突然坚持要做手术:“不想让别人觉得我和她站在一起,眼神是‘歪的’。”
他找了很多医院,医生都劝他:“年龄太大,度数太高,可能要做2-3次手术。”但王平医生仔细检查后,一次手术就帮老人矫正到位。术后老人说:“下楼梯不用再盯着台阶数了,走得比年轻时还稳。”
为什么说“成人斜视治不好”是误区?王平医生点破了关键:“很多人把因果搞反了。不是用眼习惯定型导致斜视治不好,而是斜视导致了‘坏习惯’。比如有些人看东西总歪头、容易疲劳,都是斜视在背后捣鬼。只要把斜视矫正了,习惯自然会变。”
成人斜视难的不是手术,是“发现”和“敢治”。很多人从 childhood 就有斜视,只是度数小没被发现,直到成年后出现视疲劳、头痛,才意识到问题。还有人觉得“一把年纪了,没必要折腾”,却没发现:斜视带来的不只是外观困扰,还有生活里的“不安全感”——下楼梯怕摔、开车怕判断错距离、和人交流怕被误会“不尊重”。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