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闲话丨文物商店的前世今生
随着收藏全民化,如今的收藏市场逐渐升温,收藏渠道颇丰,甚至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在众多收藏渠道中,唯有国有文物商店依然屹立不倒,每年各大型拍卖会定期为国营文物商店旧藏设立专题,藏品也备受追捧,国有文物商店在收藏圈心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拍卖市场还未形成时,文物商店是普通民众进行收藏的重要来源,能合法交易文物的也只有文物商店,正如老藏家黄先生说的:“当年文物这些东西只有文物商店敢买卖。”文物商店是民间最早的文物流通渠道,一般都属于国营的形式,由专家把关筛选,把认为可以卖的文物放在文物商店出售,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文物商店售出的藏品,古玩行内称为“库出”,在老古玩人眼中,可谓是“来源明确、传承有序”的代名词。不少市场行家早年都“混迹”于文物商店,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捡漏大王马未都一有空就去逛文物商店。在市场上,有文物商店老标签的拍品也往往更容易受到认可。
我国的国有文物商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独特产物,现在的国有文物商店,就有许多成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上海古玩总店(1958年成立)、北京市文物商店(1960年成立)、广州市文物总店(1960年成立)、天津文物公司(1961年成立)等。改革开放以来,文物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民间收藏兴起,各地涌现出许多古玩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经营权由过去的国有文物商店独家经营,开放给民间文物艺术品市场,各类古玩市场和网络拍卖平台兴起,文物经营多元化格局逐步建立,文物商店在古玩圈的地位也不再一家独大。但在老古玩人眼中,文物商店依然饱含着美好的青春记忆,充满了各种传奇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物的魅力,也反映了藏家们的智慧与情怀。
为了适应新形势和环境,争取新发展机会,国有文物商店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探索,改革方向大致可分为5类,即改制、合并、维持、转企和注销。
组建新单位:成立文物交流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博物馆,增加新的社会服务职能。如2001年,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中国文物商店总店)更名为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其文物商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完全撤销。
并入博物馆:一些国有文物商店与博物馆合并,保留原职能,成为博物馆一个常设部门。如:河南省文物商店、浙江省文物总店、山东省文物总店、江苏省文物总店、重庆市文物商店、武汉市文物总店、景德镇文物店等均并入当地博物馆。
保留原有体制:一些国有文物商店仍未改制,保留原有经营模式。如上海市文物商店、江西省文物商店、甘肃省文物商店、西藏文物总店等。
改制转企:由原来的国有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如苏州市文物商店、无锡市文物商店、常熟文物商店等。
倒闭或注销:一些资源有限、经营不利的商店陆续被注销。如江西省吉安市文物商店、江西省新余市文物商店、深圳市文物商店等。
也有部分文物商店重组或者成立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如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四川翰雅拍卖有限公司等。还有一些文物商店继承了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在新时代开启全新发展,例如北京的宝兴隆,清咸丰二年(1852年)成立,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历经岁月变迁,最终由东方金典集团增资强化,恢复经营,成为全国连锁的文物商店。老字号与文物商店的巧妙结合,使得百年品牌特色更加浓郁。
文物商店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其发展紧密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专营单位,到逐步放开市场、允许私营参与,文物商店的演变见证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历史性跨越。其起源、发展、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真实写照,是时代的缩影,展现了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
如今的文物商店,在新时代肩负起了新的文化使命,它们不仅是文物的交易平台,更是文化传播与教育的窗口,以及文物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促进文物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中坚力量。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