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娱乐圈 正文

短视频里学知识不能只图一乐

作者:admin 时间:2023-09-14 18:10 点击:
导读:

  王海宁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发布《短视频时代的阅读研究》报告,数据显示,65.74%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是我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一结果与《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呈现的趋势不谋而合。

  知识短视频的兴起,打破了信息的藩篱,让大量知识内容更加亲民,但是,短视频的小体量、碎片化,重流量趣味,轻深度质量的特点,也让人担忧短视频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对观看者学习习惯养成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动辄“一分钟让你听懂量子力学”“三小时让你学会油画”的这种“话题高大上,内容短平快”的所谓知识视频,含金量令人生疑。这些短视频,为追求流量注重“有趣”,把复杂的问题扁平化,导致大量知识短视频提供了“伪知识”。在目前知识短视频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还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学习复杂知识,思考深度问题,恐怕还是得尊重传统学习方式,下一番苦功夫。

  传播媒介追求流量,向下兼容,启发尚可,深度不足。短视频的传播动力和追求效益模式,照顾的是最大基数观看者的知识水平,这就导致知识短视频大多是用看个热闹的视觉奇观讲知识的皮毛。比如我们看到了动画版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运行原理,一分钟图文并茂,还有配乐,我们仿佛瞬间就懂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陀螺仪跟生鸡蛋旋转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这很容易让观者沾沾自喜感到“物理天文也并不难”的快感。如果单纯从激发人好奇心的角度看,这样的短视频尚属合格。但是,真正的科学研究,从基础物理学原理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需要庞杂的知识体系、成千上万个判断及无数次失败的实验给予支撑,而目下的大量知识短视频却让普通人忽视掉真正科学研究的艰辛,而只为自己仿佛懂了感到满足。这也是为什么你买辆新车可以看短视频了解性能,造航空母舰的工程师却不能。

  学习依赖知识短视频,对建立持久学习模式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影响有局限。短视频在小屏呈现,算法逻辑要求它短小,切换话题无缝丝滑,学习者的自律与耐心非常容易被消解。在一个常规课堂上,如果遇到了艰涩的问题,不能秒懂,至少有课堂的约束要求我们耐着性子听,尽量去理解,即使溜号也可能有回来的时候;大小屏上的短视频,不喜欢听不懂,一秒手指就划走,而且无穷无尽的“好玩”话题会接下来推给你,你几乎没可能要求自己去啃晦涩的硬核知识。就像孩子不爱吃蔬菜,如果餐桌上只有有限的食物可选,父母至少还有机会引导他尝试健康食品。而现在短视频学习者,就像坐在一个摆满甜品的回转寿司流水线上,只要你推开眼前不想吃的东西,接下来运到你面前的就会是完全让你沉迷的甜品。

  通向真知的路没有捷径,这世上不会有某一个学科知识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出来的,伟大的科学家能对普通人望而生畏的艰苦努力甘之如饴,并获得成就感,是因为他们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的有趣。而不少知识短视频,追求的有趣常常只是最浅的一层——容易。这种浅层次的知识输出,会让人搁浅在浅尝辄止的滩涂上。不仅是理工类学科,人文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各种写作训练短视频一度非常时髦,“十分钟教你学会写议论文”这样的视频,看完恐怕学会的只是“套路”而非真的写作本领。写作的基本规律虽然有迹可循,但是好作家还是需要反复地练笔、尝试不同题材,练就遣词造句组织架构的基本功,而天赋与阅历这部分更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倾囊相授的。鲁迅先生很早就在《作文秘诀》一文中不无幽默地戳破这种“捷径”的荒唐——“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

  知识短视频,对普及知识、启发兴趣和带来乐趣,的确是益处多多,但是这不代表学习可以脱离文本,完全轻松,不需要再下苦功夫。追求流量、趣味的知识短视频,就像鲜榨果汁,没有纤维,不需咀嚼,似乎易于消化,最后却会让自己丧失真正的消化吸收能力。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42297号-4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