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娱乐圈 正文

如此“营销错配”伤害了谁

作者:admin 时间:2023-09-27 16:25 点击:
导读:

  黄启哲

  “《鹦鹉杀》这部讲‘杀猪盘’的电影,本身就是‘杀猪盘’吧”“《燃冬》讲的是三个臭臭的人鬼鬼祟祟的不知道在干嘛”“《三贵情史》,14岁以上的观众就别去看了”……近期几部爱情电影被网友“花式吐槽”。有意思的是,这些负评动辄霸占热搜榜单,所撬动的流量,与影片多不过3000多万元的票房完全不成正比。讨论很热,市场遇冷,导演EMO(伤感),到底谁之过?盘点影片创作得失的同时,几部影片的“营销错配”问题也同样值得警惕。

  什么是“营销错配”?简单来说,就是把A产品营销包装成B产品,尝试卖给B的受众。但营销手段改变不了产品的内容本身,B的受众得到了自己并不需要的A产品,造成了资源的错配,引发市场一系列连锁反应。当前,不少小众文艺片登陆院线,为争取更多普通观众走进影院,都在尝试用这样的手段,把一些导演个人风格强烈、表达相对隐晦艰涩、情节推进相对缓慢的文艺片,通过直白耸动的宣传语、悬念丛生的预告片等,包装成了与原内容主题风格南辕北辙的产物。可要知道,实物产品尚有退货渠道,作为体验式消费的电影“货不对板”,观众无处投诉说理,唯有在社交网络激烈开怼,直指这是“营销诈骗”。

  拿《鹦鹉杀》来说,在反诈片《孤注一掷》观演余热未褪之时上映,“源自大量真实案例,首部杀猪盘女性反杀电影”的宣传语,叠加颇有悬疑色彩的预告片,观众理所当然地判定,这是一部风格扎实、更为突显女性力量的反诈电影。可走进电影院一看,“杀猪盘”只是套壳,不管是人物设定还是场景假设乃至故事走向,都在“反诈”议题上浅尝辄止,看不出浓缩“大量真实案例”的典型性。更进一步,比起宣传“反杀”暗示的复仇爽片定位,导演似乎并不着墨于受害人“反杀”的一波三折,而是用大量笔墨展现男女主角爱情与谎言的拉锯纠葛。理性来看,这仍是一部特殊的爱情片,只是主人公的身份恰巧是“诈骗犯”与“受害人”。如若没有因“营销错配”将更多非目标受众引进影院,恐怕影片的口碑还不至于“全线崩塌”,如今普通观众因两男一女三角恋的角色配置,与情绪大于内容的表达缺憾,而给其贴上“《燃冬》2.0南方版”的标签,倒也不冤。

  如此“营销错配”伤害了谁?伤害的首先是买票的观众。电影购票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片方投放的剧照、宣传文案、预告片宣发物料等等。当情侣们满心欢喜,在一顿烛光晚餐后,想以打着“七夕必看 大胆爱”旗号、特别推出情侣座的《燃冬》作为节日的精彩收官,没想到最终携手奔赴的,竟是一部三人行的颓废青春片。其结果一如热搜词条——情侣看燃冬,各自沉默。宣传的“挂羊头卖狗肉”,首先带来的就是观影预期的落差。哪怕电影品质不差,卖错了人,又怎能指望对方欣然接受呢?

  同样的,“营销错配”也在伤害电影创作。当前电影产业高度细分,不少电影的宣发交给了专业营销公司。营销方为达成把观众“骗”进电影院的KPI,非要把文艺片卖给短视频用户,全然不顾错配带来的负面口碑。宣传语动辄是“必看”“巨制”“巅峰”,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许多文艺片是有观影门槛的。成功的营销必须是精准的,是尽可能争取既定观众,而不是急吼吼把习惯商业片审美的普通观众,拉进小众文艺片的陌生语境。否则,短时期票房可能上去了,可随之而来的大量情绪化差评,不仅让电影及其主创背负过载的污名,更挤压了日后其他文艺片的市场生存空间。

  眼下,“营销错配”所能掀起的观影量级也在迅速衰微。2018年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尚能通过营销“跨年一吻”以破亿预售刷新文艺片票房纪录,但眼下的效法者《鹦鹉杀》《燃冬》票房铩羽而归几成定局。须知,不管是文艺片还是整个电影市场,内容消费量级的跃升,所仰仗的重要根基,是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别因“营销错配”而让观众对电影的信任错付。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42297号-4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