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坚如磐石》看张艺谋20年的摇摆
作者:曾念群
张艺谋的《坚如磐石》又让观众撕裂了。一部分人欣慰题材的穿透力,一部分人则恼其如不结团的猫砂。后者多如坐针毡,叹息张艺谋好不容易从《影》《一秒钟》《悬崖之上》《狙击手》攒回点口碑,就这么又被《满江红》和《坚如磐石》整垮塌了;而前者则热衷于做“术后大夫”,把《坚如磐石》当脑补神作来刺探,甚至连前期宣传物料里的异同都扒得门清。
两拨人看似围绕着《坚如磐石》的“残”与“次”做口碑上的交锋,实际是两个平行宇宙的对话。
观影的前半程,我曾期许它如术后的《一秒钟》,影响的仅只是节奏和原创的完整度,甚至在苏见明被点明是个“过河卒”时,一度还渴望它就像《无间道》,交付一部正邪交锋的典藏。可惜随着影片场景和台词的铺陈,很快发现个中零件与《无间道》的差距,当全程担心的“大义灭亲”最后还是那么轻巧地发生时,不禁叹息:这依旧是《满江红》“剧本杀”的延续。
和《满江红》类似,《坚如磐石》也是怀抱宏大题材,谋取巧小事。《满江红》本是轰轰烈烈的锄奸行动打底,却把一众小人物的牺牲拍成一系列闹剧,把民族大义拍成烂尾诗朗诵。《坚如磐石》本是大银幕罕见的扫黑反腐斗争题材,然而片中大佬们斗智斗勇谋划的一系列惊心大局,最后却简单而拧巴地用“大义灭亲”强收。《坚如磐石》看似把场景放大到一座城市,但关键绳结都系于郑刚家庭线,破案的是儿子,留证据的是情人,痛下杀手的是妻子,这和《满江红》用一个古宅抑制故事空间异曲同工,都是“剧本杀”的儿戏。
算上后面的《第二十条》,张艺谋导演作品眼看迈步30部行列,典型多产。我们过去习惯把张艺谋作品分为千禧年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让张艺谋享誉全球,后期让张艺谋盆满钵满。不可否认千禧年后张艺谋对中国影市的贡献,正是他当年《英雄》的试水,才有我们后来市场的回暖与爆发。然简单地把张艺谋千禧年后的作品都放进商业片的箩筐,似乎过于粗放。
如今回看,张艺谋千禧年后的创作悄然兵分三路。一路是《英雄》以来的商业大片,后续有《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长城》(《影》也可放到这个系列,但从中可以见到他对该类创作的反思)。《十面埋伏》后,张艺谋“浪子回头”拍了《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后又夺下《山楂树之恋》的本子,都是他轻车熟路信手拈来之作,口碑有所回流,却无法满足他已然打开的大片胃口,于是乎有了《金陵十三钗》。该片题材和制作够大,商业效应也不错,可惜对待失足妇女的三观存疑,未能得到公众认可,于是又有了更曲高和寡的《归来》和《一秒钟》,算是他艺术片的回潮之路。
张艺谋的第三路创作是近几年的事。《一秒钟》涉险过关后,张艺谋接连奉上《悬崖之上》和《狙击手》,步黄建新、林超贤后尘,投身主旋律影片创作。影片的吸金能力虽一般,但体量的收缩反而给了艺术含量空间,商业和艺术更加平衡。
《坚如磐石》的拍摄早于《悬崖之上》和《狙击手》,延至今年上映。影片有宏大叙事的可能,也有正邪经典的底色,只可惜都市悬疑的创作路径让张艺谋多有不适,不仅把故事的格局拍小了,起承转合也接不上,随后强扭着拧巴收场。《悬崖之上》《狙击手》应该是吸取了教训,不求题材之大,而是以小博大,反而把小故事拍出人物的汁味。
从1988年的《红高粱》到1999年的《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用了十年时间功成名就,从2002年的《英雄》到2023年的《坚如磐石》,张艺谋又走上了20年的分裂之路。这20年多数时候,他都在为商业片作嫁衣,间或拍点艺术片。艺术片是他的向心力,商业片是他的离心力,大多时候观众被他高高抛离,有时候又不自觉被他拉引回来,如此往复20载。
一个人的创作,很难从题材涉猎上评判好坏,亦不可从一时期的创作论短长。有些导演在终其一生地坚守,有些导演在求变中进阶,有些则成了烂尾楼。好导演只需要几部代表作,平庸几部无伤大雅,优秀导演会努力让自己远离风险区,杰出导演则不允许自己平庸。张艺谋优秀的那面毋庸置疑,可惜这些年泥沙俱下,不仅让人看到他的分裂,还看到他的骑墙摇摆和左右互搏。
《坚如磐石》之后还有《第二十条》,又是现实反腐的涉猎。按照他摇摆的节奏,但愿下一部会有所好转,别被他商业大片的惯性再次带倒。《长城》的败北并不意味着他从此远离透支性消费,在上一年的《满江红》中,一个体量很小的故事,却被包装成了五亿量级大片,并最终收获了45.44亿的票房,直接把张艺谋的吸金力送进影史六强。
正所谓没有期许就没有伤害,作为第五代的常青树,张艺谋和陈凯歌都令人爱之深也责之切。那些商业上的图谋,还是留给年轻人去折腾吧,毕竟被资本操控的创作算不上个人作品,署谁名都一样。(曾念群)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