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收种3000亩棉田,怎么做到的?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9月18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新疆尉犁县的超级棉田。绿叶掩映中,铃壳开裂吐出朵朵白棉,无人机正在上空向棉田喷洒脱叶剂。这一望无际的3000亩超级棉田,日常管理者却只有两名“90后”。
超级棉田的棉花已进入吐絮期。经济日报记者 杨然摄
“在超级棉田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利用智能水肥灌溉系统、农业物联网设备、农业无人机、遥感无人机等产品和技术,实现了约80%的无人化率。”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艾海鹏是超级棉田管理者之一,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农业无人机在棉田上空喷洒脱叶剂。经济日报记者 杨然摄
“2015年,我刚入职的时候,极飞科技主要推广农业无人机,那时我是一名飞手。随着公司农业无人机产品的成熟,我们发现农业无人机能解决的其实只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小环节,还有很多环节需要解决,所以又陆续开发了其他产品线。”艾海鹏说,2021年,他和同事凌磊决定要在尉犁县实现“两个人种收3000亩棉田”的目标。一年后,这个目标不仅实现了,而且超级棉田的亩产还比周边农户提高了50公斤。
棉田打顶机器人。经济日报记者 杨然摄
相较于周边大户传统棉田,超级棉田去年每亩减少了47.3%灌溉用水、18.2%的肥料和33.2%的农药,种、水、药、肥及其他生产资料每亩节省了411.2元。实现这些,仅需每亩地多投入166.9元的智能设备改造、维护费用。含地租后,综合整体亩成本降至2378.7元,与周边大户传统棉田相比,每亩降低了419.6元。
超级棉田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图为智能泵房的施肥罐。经济日报记者 杨然摄
因为去年收成好,今年初,很多种植户找到艾海鹏,表示也想用超级棉田的种植模式种棉花。“我们只选了2500亩的种植户,上次去测产的时候,他们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效果还不错,亩产在450公斤到500公斤。”艾海鹏表示,如何让超级棉田的种植模式被农户快速复制应用,取得商业化落地成果,是超级棉田今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我们希望,明年新疆有100万亩以上棉田用到我们超级棉田的解决方案。”艾海鹏说。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