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丰口腔集团:十五载齿间守护,一生医患情长
诊室的牙椅缓缓升起时,78 岁的张爷爷习惯性地摸了摸嘴角 —— 这排伴随他五年的种植牙,让他重新尝到了老伴做的红烧肉。“当年松丰的李医生说‘保证您能好好吃饭’,真是没骗人。” 这样的念叨,在松丰口腔的患者档案里,藏着成百上千个。
从 2011 年街角的小小诊所到如今遍布十余城的连锁集团,松丰口腔的十五余载历程,从来不是冰冷的规模扩张史,而是用 “齿间小事” 串联起的医患温情录。
一颗牙的承诺,种下品牌初心
松丰口腔的诞生,源于创始人在诊室里的一次沉默。2005 年的一个雨天,一位老农揣着皱巴巴的钱来修牙,却因小诊所技术有限只能失望离开。“看着他捂着脸走在雨里的背影,我就想办一家老百姓信得过的口腔机构。” 日记里这句话,也成了松丰最初的使命。
2011年,不足百平米的 “松丰口腔” 在虹口城区开业。没有豪华装修,却特意隔出半间房做候诊区,摆上热水壶和老花镜;没有昂贵设备,医生坚持每颗假牙都手工打磨到贴合牙龈。有位阿姨因颞下颌关节紊乱不敢张嘴,医生每天下班后免费为她做理疗,三个月后阿姨送来自家腌的咸菜:“你比我家孩子还耐心。”
“把患者当亲人” 这句写在诊所墙上的话,成了松丰不变的底色。2011年第一家分院开业时,给所有医生定下规矩:“问诊至少十分钟,方案要讲得患者能复述。” 这份执拗,让松丰的口碑在街坊邻里间慢慢发酵。
两代人的微笑,照见连锁温度
在松丰口腔的患者名单里,有不少 “全家桶” 式的忠实粉丝。徐汇分院的正畸医生至今记得,2012 年第一次见到 12 岁的陈诺时,小姑娘因为牙齿不齐总捂着嘴笑。林医生特意画了卡通版矫正示意图,还每天准备小贴纸鼓励她按时戴保持器。
去年秋天,已经成家的陈诺带着 5 岁的儿子来做窝沟封闭,孩子指着诊室里的卡通壁画惊喜大喊:“妈妈,这里和你手机里的照片一样!” 原来松丰的儿童诊疗区十多年来始终保留着童趣设计,只是从最初的贴纸墙换成了互动投影,但那份 “让孩子不怕看牙” 的心思从未改变。
这种跨越时光的温暖,在松丰的连锁布局中处处可见。浦东分院的护士长张姐有个小本子,记着老年患者的用药习惯;普陀分院为上班族开设夜间门诊,医生常常加班到九点;就连异地复诊的患者都能感受到便利 —— 上海的李先生因工作调动到嘉兴,只需在松丰公众号 上同步病历,就能无缝衔接治疗。“不是分店多就叫连锁,是走到哪都能找到熟悉的安全感。” 李先生的评价,道破了松丰连锁的真谛。
一群人的坚守,打磨精艺仁心
松丰的医生办公室里,总有本被翻旧的《口腔医学指南》,但更珍贵的是那些贴满便签的病历。种植科主任蒋勇军的病历夹里,夹着一张 2018 年的 CT 片,旁边写着:“张奶奶,糖尿病史 10 年,种植体选亲水型,术后每周随访。”
为了这份细致,松丰建立了 “三审方案” 制度:主治医生初定方案,科室主任审核,每周还邀请外院专家联合会诊。2021 年,一位患者因骨量不足无法种植,蒋勇军团队前后修改八版方案,最终通过 3D 导板技术完成手术。“患者说‘终于能正常吃饭了’的时候,比拿任何奖项都开心。” 蒋医生的话,是松丰所有医生的心声。
为了让技术跟上需求,松丰每年送五十多名医生外出进修,引进德国西诺德 CBCT 时,组织全体医生分批培训考核,直到人人能精准解读影像。但技术升级的背后,是更朴素的考量:“数字化设备能减少患者痛苦,这才是引进的意义。” 王松丰的坚持,让松丰始终走在 “技术向善” 的路上。
一条街的牵挂,延续公益底色
每个周六,松丰的 “移动诊疗车” 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广场。护士们带着牙线和科普手册,为老人检查牙齿,给孩子演示正确刷牙方法。这个坚持了十二年的公益活动,源于一次社区义诊的触动 —— 有位独居老人牙齿松动却不愿就医,说 “怕给人添麻烦”。
从此,松丰的医护人员开始主动走进社区、学校和养老院。他们为留守儿童做窝沟封闭,给养老院老人免费洗牙,还编了朗朗上口的护牙口诀:“早晚刷牙三分钟,饭后漱口别忘记。” 在松丰的公益档案里,记着这样一组数据:累计开展义诊 2000 余场,服务群众超 15 万人次,捐赠口腔护理包 8000 余个。
“做口腔医疗,不仅要治好已有的病,更要预防未来的问题。” 这是松丰人常说的话。如今,松丰已经和 120 多所学校、30 多个社区建立合作,把口腔健康理念种进更多人心里。
二十多年过去,松丰口腔的招牌换了新的设计,设备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但诊室里的那句 “别紧张,我轻一点”,候诊区的那杯温水,还有医生们眼里的真诚,从未改变。就像集团在十五周年庆上说的宣言:“我们做的不是生意,是守护笑容的事业。一颗牙,一个人,一个家,松丰会一直在这里。”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