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野菜见到记得连根挖,蒸熟了很美味,人称“早春第一野菜”,可别错过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互访自然少不了丰富的宴饮。在这个时候,餐桌上的佳肴必然以大鱼大肉和白酒为主,然而连续的丰盛饮食难免让人感到油腻不适。因此,许多人在节后会选择食用青菜来缓解油腻感。
但此时正值冬春交替之际,新鲜青菜供应相对较少,这该如何是好呢?其实不必忧虑,大自然自有其巧妙安排。随着几场春雨绵绵落下,田间的油菜花开始竞相绽放,田间地头的各种野草也在悄然萌发新绿。
在这其中,不乏一些既可食用又美味的野菜品种,它们正适宜采摘享用。这些野菜不仅能满足养生需求,还能有效化解春节期间过多酒肉带来的油腻之感。
在早春时节,野菜种类繁多,诸如荠菜、野韭菜、蒲公英嫩苗和马兰头等不胜枚举,但这些美味大多在三月时方才成熟。那么,在更早的春季里,是否也有适宜采摘的野菜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本期内容中,笔者将为大家介绍一种被誉为"早春第一野菜"的独特品种——米蒿。
米蒿,其学名为播娘蒿,是十字花科播娘蒿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民间还赋予它"麦蒿"、"米米蒿"等别名。相较于艾草,米蒿虽然在外形上与之有几分相似,但它身材更为矮小,且叶片相较于艾草更为纤细小巧,数量也更多。
米蒿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各个地区,尤其偏好于山坡、荒地以及农田之中,而在麦田区域更是常见至极,往往成片密集地生长在麦田之内及其周边地带,故而常被人们视为影响麦田作物生长的有害杂草。
然而,在许多老一辈农民眼中,米蒿却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正值早春时节,青黄不接之时,米蒿作为一种珍贵的野菜资源,不仅易于在田间地头随手采撷,其口感也相当美味,深受众多老一辈农民的喜爱。因此,每当米蒿开始破土而出之际,他们便会手持工具,悉心将其连根挖出,带回家中享用。
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农而言,他们深知麦田中米蒿最为常见。其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米蒿种子微小,易于混杂在小麦种子之中。农民在播种小麦时,往往不经意间也将米蒿种子一并播入土壤。
当小麦苗繁茂生长之际,米蒿也紧随着小麦一同破土而出。由于两者初期均为绿色,幼苗阶段难以区分。直至2月中旬左右,随着生长的推进,两者的形态差异逐渐显著,此时便成为了采摘米蒿的最佳时机。这一行动不仅能够收获可作为野菜食用的米蒿,同时也顺带清除了小麦田中的杂草,可谓一举两得之举。
米蒿因其在农村地区的普遍性,曾一度成为许多穷苦老百姓在饥荒时期的救命野菜,也因此催生出了丰富多样的食用方式,如清炒、凉拌和蒸食等。而在各种烹饪方法中,最被广泛接受且口感最佳的莫过于将其蒸熟后享用。
以往,人们在制作蒸米蒿时较为简单粗放,通常仅需洗净即可入锅蒸煮,主要满足于基本的果腹需求。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饮食文化的演变,如今对蒸米蒿的做法要求更为精细讲究。以胶东地区的特色做法为例,他们倾向于将米蒿与虾米、韭菜以及肥瘦适中的腊肉一同蒸制。
其中,选用海产的虾米尤佳,腊肉则需切成小丁。同时,将韭菜和米蒿切段,并均匀地拌上面粉,随后放入蒸笼进行蒸煮,待熟透即可品尝。
米蒿独特的蒿草香气加之其良好的吸油性,使得这样精心蒸制出的菜肴风味绝佳。每一口咬下,满嘴都浸润着油脂的醇香,却又不会让人感到油腻,反而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因此,在过去的民间地区,流传着一句"宁可不吃肉,也要吃麦蒿"的老话,足见人们对米蒿美食的喜爱程度之深。
而且,在过去,米蒿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民间药草,具备利尿消肿、止咳平喘的功效,这赋予了它在日常饮食中兼具养生保健的作用。即使现今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许多老一辈的农民仍保留着每年早春时分前往麦田采摘新鲜米蒿的传统。
要品尝到最鲜美可口的米蒿,时机至关重要,特别是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这段时期,贴近地面生长的嫩苗最为适宜食用,此时的米蒿才真正称得上是美味的野菜。
一旦米蒿进入花期,其食用价值便会大打折扣,而米蒿通常在3月下旬至5月开花,因此,钟爱此道野味的朋友务必抓紧时机,以免错过这一季的美食。另外,采挖时建议连根拔起,这样还能顺便帮助麦田清除有害杂草。
春季野外繁多的野菜中,有些蒿类植物与米蒿形态相似,采摘时务必要仔细辨别,确保准确无误。
各位朋友,你们是否曾亲手采挖并品尝过米蒿呢?觉得味道如何?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体验和心得!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