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管解读 Q4 财报:未来会引入更先进大模型能力,在最近受影响的银行里无存款
3 月 25 日早间消息,小米已发布了 2022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该公司第四季度总收入达到 660 亿元,较 2021 年同期下滑 22.8%;经调整净利润为 15 亿元,较 2021 年同期下滑 67.3%。其中包含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 12 亿元。
整个 2022 年,小米集团总收入为 2800 亿元,同比下滑 14.7%;经调整净利润为 85 亿元,同比下滑 61.4%。
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兼国际业务部总裁卢伟冰,副总裁、CFO 兼天星数科董事长林世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了数位分析师的提问。
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实录: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Andy Meng:我的问题还是关于手机业务的。我们看到国内市场近期友商有很多新产品发布,包括一些旗舰机,这对于小米国内的手机销量和利润率是否会带来压力?特别是刚刚卢总和林总都提到过,小米今年的策略是规模与利润并重。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投资人对于海外市场手机的情况,无论是销量还是库存,我们的能见度是比较低的。能否请管理层与我们分享现在市场上最新的需求和库存的情况?
卢伟冰:第一个问题,关于最近竞争的新品。其实大家也都能看到,目前品牌比较稳定,每个品牌的产品布局甚至发布的时间也都比较稳定。我觉得这是经历产业冲击之后非常常态的现象。三月份确实有很多的新品发布,短期之内(对小米)可能会有点压力。但从全年来看,我觉得无论产品在哪个月发布其实它(对我们)的影响都不会太大。从近期我们自身的表现、从小米 13 系列的销量来看,我觉得资本影响是不大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海外市场。海外市场方面,其实从近两个月 GfK 的“SO”(竞争优势与机遇)角度来看,我觉得市场还不是太乐观,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市场恢复趋势,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市场的复苏还需要一段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需求还是没有打开。但对小米来讲,我觉得我们的库存还是有非常大的改善,刚才林总在简报中也介绍了一些详细的数据,主要还是在去年我们加大了清库力度。目前来看,我们整个库存还处于一个非常可控的、我个人认为偏良性的状态。
林世伟:从整体库存的角度来说,我们四季度的库存金额已经降到了 504 亿。其中 171 亿是原材料库存,明显从年初差不多 200 亿降了下来,下降了 15%。我们的成本在四季度达到了 287 亿,比我们年中最高峰时 300 多亿也下来不少。在卢总的带领下,小米在全球的库存是有一些改善的。当然,我们还在持续清库存,包括一季度我们还是在清库存的状态中。大家可以看到,小米的问题库存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可以解决的库存。所以展望今年,我们希望库存可以有进一步下降。
瑞士信贷分析师 Kyna Wong:我有两个问题。首先,公司今年的策略是双引擎、双重视,注重降本增效。请问管理层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计划怎么优化?毕竟今年我们也看到很多上游供应链、零部件等方面的价格压力,或者说他们价格下降的幅度会比较大。请问管理层哪部分器件或者芯片的降幅比较大?哪里的机遇比较多?是镜头零部件?还是内存原件?还是 SoC 系统级芯片?
此外,在 SoC 芯片方面我们看到 Arm(软银旗下的芯片设计方案提供商)可能会调整他们的收费方式。如果收费方式改变,这对你小米的降本增效是否会造成影响?因为一方面公司要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产品价格可能也要做调整,或者说产品结构需要调整等等。我知道今年小米非常重视的高端产品策略,所以预计今年小米手机业务这边的产品 ASP(平均销售价格)会有怎样的提升或者变化?
卢伟冰:的确,我们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降本增效。从目前来看,我认为整个市场还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所以在几个重要的器件,比如 SoC、内存、屏幕、相机、镜头等等,我们还是看到有成本下降的趋势。从目前来看,由于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还没有看到成本反弹的情况。因此我认为在降本方面小米还是有比较大的潜力。同时,我们内部也加强了管理。过去 13 年小米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内部还是有非常多管理红利可以挖掘。我相信这两个方面一起做,小米应该还是有非常大的潜能能够被挖掘出来。
至于你提到的 Arm 收费,因为我还没有看到特别具体的报道,我在这里只能给出相对笼统的答复。以我的理解,我觉得任何收费到最后的落地可能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这个周期甚至可能是以“年”为单位的。因此我认为至少短期之内,(Arm 收费变动)应该不会对我们的成本产生影响;至于长期的话,因为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
至于 ASP,今年小米的 ASP 预计还会进一步上升,这主要得益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小米都在推行高端化。因此,对 ASP 的上涨我还是有信心的。
林世伟:大家可以从我们的数据看到,小米全年的 ASP 其实达到了历史新高。刚才卢总也说了,未来小米的高端线占比会进一步提升。另外,我们近期在海外发布的小米 13 Pro 表现也是超出预期的。因此从整体来说,大家对小米的新款高端手机(非常欢迎),尤其是我们在欧洲与徕卡的合作,我认为也吸引了不少的新用户。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将更多有竞争力的高端手机在海外市场发布,这也会对小米整体的 ASP 带来提升的空间。
瑞士信贷分析师 Kyna Wong: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在 2023 年的情况。过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会看到互联网行业的复苏,平台、厂商也都在大力推动销售。对于小米来说,管理层是否看到目前企业、公司或者品牌、厂商愿意在小米的平台多投放一些广告?另外小米的游戏业务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保持提升,今年我们是否将持续在这一块期待比较好的增长?毕竟互联网业务对公司整体的毛利润有比较大的支持,所以想请教一下管理层的相关看法。
林世伟:回顾 2022 年,我认为大盘还是比较艰难的,但你也能看到小米的互联网业务相对稳健,甚至我们第一次发现小米在海外有一定的增量,小米用户持续向上提升。投资界曾有人说过,高端手机的生命周期收入是比低端手机高的。因此,随着小米高端手机的占比越来越高,这对我们的互联网业务还是有帮助的。
至于如何看大盘。我们最近也看到了小米部分客户在年底的公告,他们可能目前还处于降本增效的阶段,但是我也看到他们认为下半年情况会相对比较乐观。所以如果大盘向好,那么这对我们互联网业务的收入肯定有帮助。但是短期之内我认为他们还将处在降本增效的时期。希望未来会有所增长。
游戏方面。其实我们也看到大盘是在向好的,无论是发牌还是版号都有开放的迹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其实互联网用户数一直在向上增长,全球的用户达到了 5 点多亿,国内的用户也是 1.4 亿左右。如果我们能够运营好这些存量用户的话,这些都将成为小米未来在互联网业务上的机遇。
高盛分析师 Timothy Zhou:我这边有两个问题想要请教管理层。首先,我记得在上一次业绩会里管理层曾分享过关于 2023 年中国手机销量的展望。随着中国疫情的开放,管理层现在对于 2023 年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有没有一些更新的展望?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手机毛利率的。管理层目前认为 2023 年手机毛利率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细分下来的话,来自于高端化、上游成本的下降、供给的减少甚至包括汇率的贡献等等,管理层能否与我们分享这些因素对毛利率提升各自有怎样的贡献?
卢伟冰:我们现在看到的数据是这样的:今年中国手机大盘一、二月份两个月放在一起大约同比下滑了 4%。三月份到目前为止,大盘可能基本与之前持平。从一季度综合来看,可能同比还是稍微有些下滑,大约 2-3 个点的下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还是认为消费市场还没有完全的复苏。至于说复苏会不会在今年下半年发生,我们希望是这样。以上是我对整体市场的看法。
的确,我们相信小米今年的毛利率会有一个增加和成长,但我们很难去非常详细地与大家分享各个因素的贡献,比如高端化贡献了多少,或者降本增加多少等等。但我们相信这几个因素会有一个综合的作用。
林世伟:如果只看手机毛利率,去年全年我们大概落在 9% 左右,相比五年平均(大概 8.6%),去年情况是有所提升的。但 2021 年是(手机毛利率)非常高的一年,那一年有市场供应的问题,这里我也不再细说。如果大家看小米的手机毛利率,去年美元升值给我们带来的毛利率影响大概在 1-2 个百分点。我没有把实际的数据展示出来,但是是在 1-2 个点左右,存货跌价大概影响了一个点左右。从这个角度还原的话,其实(小米的手机毛利率)可能已经在 10% 以上,我们也没有算最近这些预期性的影响。如果汇率相对稳定,或者考虑到去年的利润率、汇率对我们的影响,如果市场比较平稳,从这个角度还原的话,我们的手机毛利率其实可能会在 10% 以上。
中金分析师 Hanjing Wen:首先,我看小米年报里也提到今年一、二月的增长是很快的,想请教一下管理层今年小米在线下门店有哪些想法?比如开店的规划、GMV(商品交易总额)的提升以及和手机高端化战略的结合等等。第二个问题,我也想请教一下管理层有关大家比较关心的造车。在年初的小米投资者日上,雷总(雷军)也与大家分享了小米造车的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想请问卢总、林总,关于小米的汽车业务管理处有什么可以分享的?
卢伟冰:在上次投资日时其实我也做过分享,2021 年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快速开店拓展”,2022 年我们专注门店的提效,今年我们则是做门店的整合。所以我们会把门店的整合当作特别重要的工作,尤其是我们会逐步加大对战略合作伙伴门店的拓展,让它发挥更加职业化、专业化的门店管理,提高它的规模效益。这是我们今年在策略上非常重要的一点。
另外,我们还会持续延续小米在 2022 年做的门店提效工作。我们在 2022 年进行的门店提效措施还是非常有效的,但我认为它远远没有做完。我相信它会在 2023 年继续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在于我们要加大非手机产品的基建。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小米在大家电方面去年的增长是非常迅速的,尤其像空冰洗等产品上,我认为还有非常大的空间。但如果大家到了小米之家,大家会发现可能每个米家门店里基本上就只有一台冰箱或者一台洗衣机的样品。如果加到两台或者三台,其实这其中的空间是非常大的。综上,我认为我们在非手机方面、在小米之家里面,我们还会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当然,我相信随着小米高端化的进展,高端化对小米之家会带来两方面(积极影响):第一个方面是高端化会带来非常好的魄力,只有高端化的爆品才能够将人引到门店里来;第二个方面是它(高端化)会大幅度提高门店的 GMV、改善盈利。我相信所有措施落实下去之后,2023 年小米之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你提到的小米造车,可以说我们完全按照之前定下的时间表推进。按照雷总的说法,这叫“超预期”,可以说我们在很多时间上其实优于原定进度。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我们造车还是一切顺利地按照时间表在走。
林世伟:刚才卢总在前面的简报中也说过,疫情过后,我们看到小米一、二月的 GMV 比去年四季度 GMV 增加了 30% 以上。这是我们店效的提升。虽然这么说有些不公平,但很明显看到小米一、二月的 GMV 比去年每个季度都高,这可以说是很明显的复苏。
另外在高端手机方面,我们也提到了小米 13 系列在线下门店的占比超过 55%。小米 IoT 在门店的 GMV 占比也越来越高。此外,运营商入驻小米之家、我们其他的服务产品、“以旧换新”业务其实都在同步推进,目前来看进度良好。这是目前门店的情况。
造车方面,刚刚卢总已经谈得很清楚了,我在这里也不再重复了。
华泰证券分析师 Leping Huang: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关 AI 方。最近市场非常关注 ChatGPT 对行业的影响,我看到小米过去几年一直提到的战略都是“Smartphone × AIoT”。请问管理层,目前公司在 AI 方面具体的业务和技术储备怎么样?未来小米将如何把握 ChatGPT 带来的发展机会?第二个问题是,过去一个多月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非常大,包括硅谷银行的倒闭等等。请问管理层,由于小米全球业务非常广,可能还有很多投资业务,目前这些敞口情况如何?未来管理层将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卢伟冰:我来回答 ChatGPT 的问题。最近 ChatGPT 确实很火,小米也非常关注。大家也都知道其实小米在 AI 大模型方面有非常多的尝试,我们也采取了多技术路线并行的策略。比如大家特别熟悉小爱同学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模型落地的应用场景。从大模型到落地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非常多挑战,但是 ChatGPT 的成功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积累。例如现在小米的 AI 团队差不多有 1200 人。从中长期来讲,小爱同学我们做了六年,在用户体验方面我们也积累了长期、可复用的经验。未来我们会继续做大模型的研究,引入更先进的大模型能力,包括探索多模态的能力、智能座舱交互等等,这是我们中长期的计划。
下面我想谈一谈小米的小爱同学。它其实就是小米 AI 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人工智能助力了小爱同学,让它能够支持手机、音箱以及未来的车等多场景的融合。截止到 12 月份,小爱同学全球的月活跃数已经超过了 1.15 亿。大模型的丰富落地经验让小米在 AI 时代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同时也相信小爱同学的积累会对未来小米多业务的长远落地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林世伟:第二个问题,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小米的影响。一个最简单的回复就是:在最近受影响的银行,我们都没有存款。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我们合作的银行绝大部分都是头部银行,每一天我们也都在监察市场的情况,保证我们的钱不会出巨大的风险。这也是公司管理基金的基础。之前在其他场合我们也曾提到过,我们会尽量把钱弄回来,交给总部统一管理。这是小米资金管理的“风格”。未来我们也会继续监察市场变化的情况,毕竟这种变化非常大。我们将一直保持稳健、先进的经营计划,保持稳健经营。
花旗分析师 Yayuan Huang:我有两个跟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年初的投资者日时,当时听到卢总分享了小米对海外市场线下零售渠道的优化。我想请教管理层,小米在建设更多海外本地化的基础服务时,管理层希望达到怎样的效益?因为海外建设也会带来比较大的成本投入,最终的效益成本管理层将如何评估?
第二个问题是,去年小米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人员优化,在互联网行业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可能会涉及相关的费用成本。但是从今年来看,2023 年小米是否会在销售人员等各个方面的费用率有更好的下降?
卢伟冰:关于海外市场的拓展,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在春节之后带着团队出去待了大约 20 天,转了三个大区六个国家。这也是疫情之后我第一次带领这么大的团队出去。确实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总部跟一线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虽然我们会有特别多的视频,但还是代替不了面对面。这一次出去之后,我个人还是有非常大的收获。
首先,我们看到在去年,可以说我们遇到了非常大的压力,每个品牌都遇到很大的压力。有些品牌已经从一些国家退出了,但是小米还是坚持在全球拥有我个人认为最完整的基础设施布局。我认为这是小米的海外业务,尤其是在市场回暖之后,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这是一方面。另外,全球市场确实非常大、非常多元、非常碎片,如何在这样的市场里选择重点?如果放在过去,我们基本上会从市场大不大、市场的消费能力或者产品的结构这两个维度来考量。随着这几年地缘政治逐渐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我们其实会把风险这个因素加进来。因此基于这三个维度,我们再去选择小米的战略性市场,换句话说(这个市场)的风险要低、市场的人口基数要大、购买力要强,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小米对全球战略市场的划分。
基于这样的维度,我们选取了全球大约 20 多个国家作为小米的战略市场。在这些市场中公司会进行比较重的投入。我们相信对这些市场的长期投入一定会有非常好的长期回报。它不但对公司的高端化战略,还对小米手机 AIoT 战略的落地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些投入,无论是高端化战略还是 AIoT 的落地都会是非常难的。
经过了多轮的识别,我认为从目前来看,这个战略的推进是非常稳定、顺利的。我非常坚信随着战略的推进,小米会形成特别强的,我们内部称之为“安全、高效的全球金融平台”。这个平台的搭造会将小米未来源源不断的好产品快速、高效地送到全球消费者身边。这是一个特别长期的策略。
至于你提到的人员优化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费用和成本,这个问题林总会来回答。
林世伟:刚才卢总的回答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小米未来会更精细化地运营我们的业务,包括小米最近成立了经委会以及人力委员会,这些都是小米未来降本增效、精细化运营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为什么我们要把每一个国家拆开对待?如果想要实现更精细化的运营,我们肯定会投资在公司认为有回报的地方、地区或者国家,这也是精细化运营的一部分。这是我补充卢总刚才的回答。
关于降本增效。大家可以从我们的报表里看到,公司的人员其实有一些减少。但同时我们也在投资其他我们认为有回报的战场,包括汽车、部分未来的海外地区投放等等,所以其实我们是有进有出。我个人认为,人员优化只是一部分。公司降本增效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策略)。按照精细化运营的原则来说,如何改善市场投放、如何投资并改善公司的研发效率、如何改善公司经营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不仅仅是人员的优化。总体来说,每一条重要的费用我们都看得很细。当然人员是大头,但我想说的是公司不仅仅关注人员,我们也非常关注经营,希望提高我们经营的效率。
东方证券分析师 Jian Kuai:我的第一个问题可能跟刚才的问题比较类似。我们看到了小米在四季度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达到了 53.4%,这个数字其实是过去三年来,小米大陆营收占比最高的一个季度。这可能与比较复杂的国际形势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刚才卢总也讲到过,小米在海外其实还是要做各种各样的努力来保持小米的全球优势。综合这几方面因素,管理层认为未来小米在中国大陆和海外的营收占比会是怎样趋势?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看到公司的大家电业务在 2022 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管理层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另外,小米的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业务会怎样的借鉴意义?
卢伟冰:刚才你提到第四季度中国大陆的业务占到 53%,我认为短期某一个季度的比例调整可能与短期业务策略上的调整有关:例如我们推出的小米 13 系列,它的发布时间提前了大约一个月,自然而然这系列在中国大陆的营销比重会有提高;再比如海外市场,我们主动采取了降库存的措施等等。这些都是短期的策略调整
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认为海外市场的空间很大,因为海外市场的整体发展比中国市场还要晚。小米是从 2014 年才开始做海外市场。过去三年公司对海外市场的管理,我认为还是产生了很多困难。因此,从整体来讲,我们认为目前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管理方面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和潜力可以挖掘。毕竟市场的体量在那里,它远远大于中国大陆。小米在海外 AIoT 的占比比例远低于中国市场的比例。所以我认为海外市场未来应该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
目前我还同时担任小米国际部总裁,所以今年我也安排了好几趟出差,希望能将全球争取的重要市场都走一遍。我对海外市场还是非常的有信心,因为无论是高端化进展,还是 AIoT 产品的销售,或是管理的精细化,其实(海外市场)都离中国市场有差距。所以我也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把潜力挖掘出来。
第二个问题,关于大家电业务。大家也看到小米的大家电业务,尤其是我们的“空冰洗”,实现了非常大的增长。在我的印象里面空调好像实现了 50% 的增长,冰箱应该是百分百的增长。但其实大家可以看到,走到今天,小米在(大家电)市场中还不是主要玩家,在我的印象里“空调”垂类我们现在应该排在第五名左右,“冰箱”垂类可能排在第六名左右。排在我们前面的还有很多。行业里的第一名、第二名,我们跟它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潜力。
小米的大家电业务去年能有这样的好成绩得益于几方面因素。
第一,基本上这几个业务我们已经做了几年了,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对于某个新业务小米可能需要 3-4 年来完成对品类和产业的学习曲线,因为在进入任何一个产业之后,总是有几个拐点需要我们去跨越,大概 3-4 年才能够掌握。在跨过拐点后,我们就知道重点应该投在哪里。去年的情况是,得益于自研技术的投入(应该说在自研方面小米的投入还是比较重),并且我们掌握了该品类最核心的技术以及关键技术的制高点和控制点。以空调为例,我们掌握了自研的系统,探究在空调如何让空气的流动更加有效,这种结构的设计是核心技术。我们正是掌握了这些技术。同样,在冰箱、洗衣机方面我们都在稳步拓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的自研技术是很重要的。
第二,产能的挖掘。可以说小米在行业内与特别有竞争力并且比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把产能、制造的能力提上来,同时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第三,我认为小米之家发挥了特别的优势。如果今天用户来到小米之家,你会发现小米的空调至少是墙上挂两个,下面再放一个立式的;小米的冰箱、洗衣机虽然还很小,但我觉得它已经发挥了特别大的作用。特别是越高端的家电,用户总要去店里看一看、摸一摸,体验一下。
这几方面都是我们去年打下的基础。在未来的几年,我相信它们还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毕竟我认为从市场空间的角度来讲,小米的空间还是非常的大。像我家里,我基本上把我家里全部的家电换成小米的了,这种印象我觉得特别好。
综上,我对小米的大家电业务还是非常的有信心。它不仅仅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它还改善了小米的用户结构、增加了用户粘性。在这一块我非常有信心。
林世伟:我再补充几个数字。从全年来看,去年(2022 年)小米在中国的收入是 50.8%,海外的收入是 49.2%。其实和前年差不多,还是五五开。但卢总也提到了,不同季度的产品架构等等,都会受到新品发布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五五开,我认为这也是未来可能的趋势。
至于 IoT,卢总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再补充了。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