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放宽学习的定义,走向广阔的世界
【新闻随笔】
作者:于晓冰(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新学期开学,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又如约与广大学生见面了。节目中,《儒藏》工程专家、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飞行员、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科学家、神舟十六号乘组等嘉宾,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奋斗事迹传播知识、打动人心。
开学第一课,往往被视为新学期非常重要的一课,要为学生的一个学期甚至一生开启思想之门,引导他们开阔视野、立下志向、纠正成见、锤炼性情,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生活。这一点在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个课堂上,有亲历者真情讲述彰显榜样的力量,有学生同老师在实景课堂亲身体验,节目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让他们在这个大课堂中读懂中国历史、感知中华文明。
学生通过《开学第一课》更加认同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当然可以从课本中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一次国家版本馆的实地观览,同样会给他们带来深深的触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与了解国家版本馆、《儒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三个重大文化工程,从文化传承工程、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新发现等角度溯源历史、寻脉中华,会带给学生最真实的震撼。学生一定会被汤一介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勇于担当精神所感动,会被“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所吸引,愿意以昂扬向上、不懈奋斗的姿态接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
学生通过《开学第一课》更能体悟爱国爱自然的情怀。因书页限制,历史课本上学习到的抗美援朝内容并不详尽。如果能听一听亲历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讲述,听一听带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护航飞行员的讲述,就能更为具体更为真切地感受当年战士们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思政课上学到的环境保护理念,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和农民及劳作者接触,才能够更深入地感受我们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多么伟大,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如果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把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情境紧密结合,他们就会发现原来所学的内容不只对考出一个好成绩、考上一所好学校有价值,对人生、对社会更有价值。唯有如此,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为什么“学而时习之”能够产生“不亦说乎”的感受。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与最真实的生活产生了紧密联结,能够放宽学习的定义,不仅仅把学习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他们在学习的初心、上进心以及好奇心等方面就必然更为清晰且强烈,就能从“小我”中跳出来,愿意汇入“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洪流中来。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5日 02版)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