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正文

在血液中“跑得快、停得住”――医用微纳机器人开发有新突破

作者:admin 时间:2023-06-07 07:31 点击:
导读: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记者日前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科研人员联手合作开发的一款仿水熊虫医用微纳机器人,初步实现了在静脉血高速流环境中可控运动,并能在静脉血流中驻停时间达36小时以上。

  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上。同时,国际著名《自然》杂志以《仿水熊虫爪形结构为游动微纳机器人提供抓地力》为研究亮点,进行了报道和点评。专家认为,此项成果今后如能完成临床转化,可望显著提高药物靶向递送效率,为降伏胰腺癌、胰腺炎及其他各种肿瘤疾病带来光明前景。

  专家介绍,常规的药物递送如打针、吃药、静点等,都是药物分子或载体在血液等流体中扩散进行的,这些药物分子或载体随血流等生物流体而扩散,递运效率低下,且毒副反应比较重。有学者对最近30年来的药物传送方式做出了统计,发现输送12小时后,到达目的地的药物尚不到1%。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药物已在“邮路”上丢失了。当前,发展势头正猛的微纳机器人凭借其体积小、质量轻、推重比大、可穿越多道生物屏障阻隔的优势和特点,在生物医学、抗肿瘤靶向用药递送、化验检测等领域已逐渐崭露头角。

  但如何确保微纳机器人在血流高速冲刷下站稳脚跟及自如驱动?怎样构筑牢固的药物运输“通道”,实现循环系统内靶向释放?这些问题仍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诸多项目的支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专家联手合作,共同开展了《可在血管中靶向驻停的仿水熊虫医用微纳机器人》研究,成功设计出了仿水熊虫医用微纳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有着水熊虫一样的“爪子”,可显著提升微纳机器人的驱动效率,让机器人“跑得更快”。科研人员利用医学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检测发现,直径20微米的机器人能在20000微米/秒的静脉血流环境中高效运动;为让机器人“停得住”,研究团队还利用多磁场复合调控技术,得以让微纳机器人在生物组织表面长时间停留并释放靶向药物。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138443号

苏公网安备32130202081338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