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正文

防AI换脸诈骗,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作者:admin 时间:2023-06-14 09:26 点击:
导读:

  老话说“眼见为实”,如今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近期,多地就发生AI换脸诈骗。面对一个面容、声音与熟人几乎一致的“假面孔”,诈骗陷阱将变得更加难以察觉。

  AI换脸诈骗,说到底,是隐私信息泄露与诈骗陷阱的结合。因此,不仅要对AI换脸诈骗时刻警惕,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更要超越“事前授权”“事后追责”的传统做法,堵上数据漏洞、防微杜渐。

  要用法治手段维护好个人隐私。近年来,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相继出台,个人隐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要通过法律确立原则、厘清边界、消除争议,规范平台合法收集、分析个人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筑牢AI技术的开源保障体系,明确主体、压实责任,防止AI等新技术被不法滥用。作为个人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每位公民也有义务提升反诈防骗技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一旦发现隐私泄露或遭遇侵权,要第一时间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科技手段违法犯罪,我们也要善用科技手段治理违法。平台是个人信息的“守门人”,应该大力利用新技术,切实提高管网治网水平,加强对AI技术发布内容的甄别,使其遵守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信息服务提供者,也应当在进行个人信息深度加工时,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换句话说,AI软件必须经过“主人”授权才能生成人脸人声。

  要加强个人信息全链条、全流程保障。AI换脸诈骗,要用“真面孔”数据进行合成,如果保护好这些隐私数据,不法之徒拿什么来合成?都知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部分原因,是大众被各类应用程序“裹挟”,不经意间对个人信息“放权”――点击未知链接、扫描不明来源二维码……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只有紧盯信息采集、储存、共享、披露等各环节,进行全链条管理,才能保障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渗透,要想在虚拟世界愉快地“奔跑”,就要首先解决现实世界隐私“裸奔”的难题。(本报评论员邰思聪)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138443号

苏公网安备32130202081338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