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正文

更多国产好钢走向“深蓝”

作者:admin 时间:2023-11-10 07:42 点击:
导读:

  ◎本报记者 魏依晨

  稀土如何为海洋工程提供助益?答案是:海工钢。

  日前,由江西理工大学、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钢集团)等单位完成的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板高效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以下简称“海工钢”项目)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成功研制出系列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板并实现产业化。

  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深水、浪涌、低温等多重复杂而苛刻的服役条件也对工程用钢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海工钢具有高强韧性、大热量焊接、耐腐蚀、大厚度等特性,但制造难度大,导致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海工钢依赖进口。

  在科研团队看来,建设“钢铁强国”,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等不来。

  “为此,新钢集团联合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国内钢企,通过理论计算、实验室和工业性试验等系统研究,成功研制出系列高性能海工钢并实现产业化。”新钢集团总经理助理、技术中心主任帅勇介绍,“海工钢”项目主要攻破了两个技术:一是“连铸+轧制”流程制造特厚海工钢板工艺技术取得新突破,解决了特厚板坯容易出现中心疏松偏析和表面裂纹等质量缺陷难题,研制出的EH690钢板认证厚度达到115毫米;二是集成创新海工钢板制造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了流程工艺集成技术,研发钢坯轧制温度、速度、压下量多场耦合轧制新技术,系统优化淬火介质、回火温度等热处理工艺。

  据悉,该产品通过国际十大船级社认证,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更是畅销海外,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海工钢绿色高效制造关键技术集成。

  “在接触了海工钢的设计与研发后,我们团队逐渐发现,我国在海工钢研究领域还有很多技术空白。”向海洋用钢材料领域深处探索的“种子”在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教授赖朝彬心中萌发。“空白意味着未知,也意味着有更多可能。”他说。

  试制过程中,赖朝彬带领攻关团队通过现场和线上指导,解决了海工钢生产的一系列难题,使“海工钢”项目成功“走出”实验室,实现从理论到中试生产的无缝衔接。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该高性能海工钢的最大创新点,莫过于成功在钢种冶炼中添加了稀土氧化物。“此举在解决高强韧性特厚规格板心部质量均质化这一世界难题的同时,更进一步强化了海工钢最关键的抗低温冲击性能指标。”帅勇介绍,这一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显著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更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目前,相关产品已应用于我国“深海一号”平台等国内外十多个重大工程,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下一步,研发团队还将开发-60℃极地专用海洋平台用钢及高强度级别的耐海水腐蚀钢。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138443号

苏公网安备32130202081338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