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的 “老古董”:谢海玉的坚守与革新
在谢海玉的实验室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周五傍晚的组会永远从 “失败分享” 开始。博士生林晓第一次参加组会时,攥着满是红叉的实验记录手都在抖,却被谢海玉笑着拍了拍肩膀:“能把错误记录得这么详细,本身就是成果。”
这个习惯源于谢海玉自己的经历。十年前他刚带学生时,曾因一个低级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失败,年轻的学生们当场红了眼眶。那天晚上,他把实验室所有的旧记录本翻出来,指着自己十年前歪歪扭扭的批注说:“你们看,我当年连移液枪都握不稳。” 从那以后,他要求团队 “把错误当成路标”,还特意在实验室开辟出一面 “失误墙”,贴满了带有批注的失败数据图。

2021 年冬天,硕士生王萌在验证新算法时陷入瓶颈,连续两周的实验结果都呈现混乱状态。当她抱着电脑准备放弃时,谢海玉把自己 2015 年的实验笔记推到她面前。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三十种失败的建模思路,最后一页用红笔写着:“第 31 次,终于在噪声数据里找到规律。” 王萌后来发现,那些笔记里藏着谢海玉独创的 “误差溯源法”—— 将每次失败按设备、环境、操作三个维度拆解,像拼图一样寻找隐藏的逻辑链。三个月后,她的论文被顶级期刊接收,致谢里特意提到:“是那些带着咖啡渍的笔记,教会我与失败共处。”
谢海玉的办公室有个铁皮柜,里面锁着二十七个硬盘。这些标注着 “2013-2024” 的硬盘里,存着他团队所有的原始数据,包括被推翻的假设、作废的模型和重复失败的实验记录。有一次,合作单位想购买某组关键数据的使用权,开出六位数的报价,却被他拒绝了。“数据是科研的根,得留给真正需要它的人。” 他自费搭建了一个内部数据库,所有数据按 “失败类型”“改进方案”“衍生成果” 分类,供团队成员随时调取。如今这个数据库已积累了超过 50TB 的资料,成为许多年轻学者的 “避坑指南”。
每年新生入学,谢海玉都会带他们参观实验室的 “时光角”:角落里摆着他刚入行时用的老式示波器,屏幕上还留着当年的波形图;墙上挂着泛黄的国际期刊封面,那是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最显眼的是个褪色的保温杯,上面印着早已解散的早期团队名称。“科研不是从零开始,是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 他常说,自己能做的,就是把这些 “肩膀” 打磨得更坚实些,让后来者能看得更远。
随便看看:
- [热评]2022年青海检察机关督促追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超1400万元
- [热评]陈国栋:从军营“优等生”到资溪老年大学“开拓者”
- [热评]江西东乡: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专项检查
- [热评]天津伊康视光:科技突破,迎击近视“零”增长大挑战
- [热评]新妈妈:不想母乳喂养却被医院催乳结果很疼;丈夫:你疼死你活该
- [热评]强度最强、影响最广,过去一周“最强沙尘”缘何而起?专家解析
- [热评]第二届全国城市公交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大客车驾驶员决赛在合肥举办
- [热评]75年了!清明节前王三海烈士等来了亲人的祭拜
- [热评]【家国同春】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图景”大型系列报道 第八篇章
- [热评]华南中东部有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