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制引领性新品种
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制引领性新品种
从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看种业振兴新动态
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1月6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暨国际种业科技博览会落下帷幕。
30余位中外院士,百余位中外种业科学家、企业家、行业精英,2200余位代表同聚一堂参加本届大会,分享种业前沿创新成果、展望种业发展趋势、共话种业振兴之道。
种业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围绕种质资源、品种创制、种子繁育等行业热点问题,与会嘉宾结合自身研究发表真知灼见。“未来农业对种子的核心要求是增产提质、减投(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减损(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实验室主任李家洋说,“实验室的目标使命就是要面向未来农业和种业发展需求、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制引领性新品种。”
“育种的过程和目标就是创造变异、固定变异、选择变异。”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名誉会长翟虎渠介绍,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贡献率在40%以上,种质资源是影响育种成败的瓶颈,主要大国都在抢夺和创新种质资源。因此要持续在种质方面创新。
品种创制需要科学技术创新赋能。大会上,翟虎渠介绍的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装置成为了全场焦点。针对人工杂交等遗传育种具有不可控性、随机性强的特点,该装置具有突变频率高、突变类型多、变异性状稳定且快等特点,并且操作安全快捷,绿色环保无残留,全程精准可控数字化,为数字育种,基因库大数据运用提供最直接的数据支撑。
据介绍,位于“南繁硅谷”的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利用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装置为育种单位、科研院所、种业企业诱变处理包括主要农作物种子、果树种子、枝条、幼苗等试材。重点研究水稻、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及海南省特有的热带、亚热带水果等辐射诱变育种关键技术,利用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平台创制更多的优异新种质资源和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育种理念、育种技术创新的同时育种方向也逐步多样,特色稻育种成为了大会的热门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介绍,他们团队研制的水稻新品种“福香占”不仅抗稻瘟病、耐储存、米质优,而且铁含量相对较高。“从以前的‘吃饱饭’到今天的‘吃好饭’,我们还要吃出健康。现在的理念是全民的大健康。”谢华安说。
本届大会,人才培育也是众多专家、企业代表交流的热门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介绍,种业振兴行动以来,生物育种的现代人才培养推进较快,随着基因组、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等方面的进展,育种的人才培养也在升级,但之后需要继续升级。
“家兔种业的发展需要专家的支持,以及企业和市场的力量。”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秦应和介绍,目前,我们国家的种兔场或者育种公司掌握育种核心技术较少,很多企业聘请专家担任企业顾问,但自身技术人员不具备育种能力,未来要加大相关方面人才的培育。
针对种业人才扶持,会议期间,由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执委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联合各相关单位牵头的“十百千万”农业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从种业开始,同步或逐步扩大到植保、智慧农业、国际贸易等专业领域,每年甄选并组织不少于100家农业各领域领军企业参与,年均安排1000位企业高管或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导师。参与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自愿申请、双向选择、一对一结对的方式,重点培养1万名学生。力争在20年至30年内,1万名学生中能涌现出200名至300名优秀的农业科学家或企业家,脱颖而出3名至5名可能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农业进程的特殊人才。
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副主席兼执委会主任李立介绍,“十百千万”工程还将通过与学校共同组织“师生面对面”“高管大讲堂”“校企合作恳谈会”等方式,建立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协作机制,为推进校企合作攻关及成果转化提供新平台、新机遇,形成产业吸纳人才、人才振兴产业的良性循环,为中国种业的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记者赵颖全 袁睿 洪靓)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