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正文

我科研团队揭示 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

作者:admin 时间:2023-09-21 07:28 点击:
导读: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记者9月19日从厦门大学获悉,该校廖洪钢教授、孙世刚院士团队和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院士团队合作,基于其自主研发的高时空分辨电化学原位液相透射电子显微系统,首次发现了锂硫电池中存在独特的界面反应机制,这一发现或将从全新角度推进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和高储能效率的锂硫电池研发。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自然》上。

  在“双碳”目标下,研发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储能效率的二次电池体系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在原子、分子层次揭示电极和电解质界面的化学反应对于电池设计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介绍,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锂硫电池发展潜力巨大,但受限于传统原位表征工具的时空分辨率及锂硫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环境敏感属性,其原子、纳米尺度上的界面反应过程至今难以明确,从而制约了高性能锂硫电池发展。这一反应过程也被学界及业界视作神秘的“黑匣子”。

  为此,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高时空分辨电化学原位液相透射电镜,耦合真实电解液环境和外加电场,实现了在原子尺度上对锂硫电池界面反应的动态实时观测和研究。

  在观测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锂硫电池中存在着独特的界面反应机制。不同于传统模型观测到的传统电化学反应过程,新发现的界面反应过程显示,引入金属纳米团簇活性中心的表面能诱导多硫化锂聚集和电荷储存,导致界面分子聚集体的形成以及电极界面的集体电子转移。这一发现揭示了金属活性中心与多硫化锂之间的长程静电作用、多硫化锂聚集体的形态、集体电荷储存和硫化锂瞬时结晶等过程。

  这项突破传统理论的研究成果,有望从全新角度推进锂硫电池电极材料和体系的设计研发,促进高比能、高功率、快充锂硫电池的发展。论文第一作者周诗远介绍,团队希望通过解决业界面临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探索下一代最具应用潜力的电池体系。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138443号

苏公网安备32130202081338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