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小村的蝶变
“五一小长假来黄河边观星、游玩的人多,这几天我们特别忙,已经宰了三只羊,还买了牛肉、鸡肉、蔬菜……羊是自己养的,大家吃得放心。”银河村银河湾八大碗农庄老板孙会芝说。
除了提前备好食材,孙会芝还把餐厅打扫干净,准备临时雇几个人帮忙。“平时人手够用,赶上放假就招呼不过来了。”孙会芝说。
银河湾黄河湿地生态文化馆。新华社记者 邹欣媛 摄
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的银河村,东靠黄河,滨河大道依村而建,万亩湿地、千亩天然红柳林以及湖泊、沙漠等自然景观汇集在村庄附近。
近年来,惠农区将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银河村借助生态优势,从绿色田园入手,打造银河湾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带动村民发展种植、养殖、采摘、餐饮、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
银河村以前并不绿。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回忆说,万亩湿地是黄河东移后形成的河滩地,20世纪80年代,村民为了生计开始在河滩地上放牧、耕种,湿地逐渐荒漠化。“小时候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一个冬天农渠就被沙子填满了。”他说。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村民不再耕种河滩地,银河村的生态得以恢复,最初稀疏的红柳慢慢长成了三千亩的天然红柳林。如今这片湿地每年都会迎来白鹭、灰鹤等大批迁徙的候鸟。
根雕艺术馆里展出的根雕作品。新华社记者 邹欣媛 摄
银河村生态越来越好,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吸引了不少爱鸟护鸟人、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此打卡。王学锋说,他们盘活闲置土地,从2019年开始陆续建设了文化广场、黄河湿地生态文化馆、根雕艺术馆、亲子农场、采摘园、餐厅、民宿等。
孙会芝成为第一批敢于尝试的人。她说,惠农区原来是煤城,餐厅是用以前拉煤的绿皮火车车厢改造的,招牌菜是由羊肉、牛肉、鸡肉和丸子等组成的八大碗,别的地方吃不到。
在根雕艺术馆里,十二生肖等根雕作品栩栩如生。“根雕是我的爱好,这些作品一直在村里免费展览。”惠农区文联名誉主席岳亚东说,发展乡村旅游,是对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这需要文化元素来支撑。来的人多了,还会在交融中形成新的文化亮点。
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柏波种植无花果树。新华社记者 邹欣媛 摄
年轻人开始返回银河村创业。今年27岁的退役军人柏波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2018年回乡尝试种植无花果,在已经建成6个冷棚的基础上,他今年又投建了6个暖棚。“6个冷棚一年挣10万多元,而暖棚可以保证无花果提前两个月上市,还能延长两个月的采摘期,预计收入会翻一倍。”柏波说。
柏波告诉记者,八九月份无花果成熟时,正好赶上候鸟迁徙,到这观鸟的人会更多,鲜果基本被采摘一空,根本不愁卖。
四月底,银河村绿意盎然,一些设施正在建设中。王学锋说,他们目前在加紧建设湖心岛、养老服务中心等,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吸引更多远方来的客人。(记者邹欣媛)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