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正文

王健坤用匠心与爱心,缩短盲人群体成才周期

作者:网络 时间:2025-07-16 13:48 点击:
导读:清晨七点,温江城区的老巷还浸在薄雾里,王健坤(化名)已经坐在按摩所的工作台前。他是一位盲人,5岁的王健坤高烧退后,世界永远陷入黑暗。他摸索着学会用耳朵“看”世界

清晨七点,温江城区的老巷还浸在薄雾里,王健坤(化名)已经坐在按摩所的工作台前。他是一位盲人,5岁的王健坤高烧退后,世界永远陷入黑暗。他摸索着学会用耳朵“看”世界,直到16 岁那年,社区报栏里的盲文报纸让他第一次知道,盲人也能靠推拿立足。

王健坤用匠心与爱心,缩短盲人群体成才周期(图1)

在省盲校的三年,王健坤的指尖磨出比同龄人更厚的茧。为练习指力,他每天攥着核桃搓揉八小时,直到掌心渗出血珠。“穴位找不准就是害人,力道控制不好就是失职。”这句话被他刻在工作台的挡板上,盲文的刻痕深得能卡住指甲。

2008年,26岁的王健坤用全部积蓄在温江老街租下15平米的铺面。开业第一天,他还紧张得把“开业大吉”的盲文挂历挂反了。而如今的按摩所已扩展到三层楼,墙上挂满学员送来的锦旗。

2015年,王健坤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他还给学员们上了一堂“社会课”。每个月农历十五,他们的盲杖会准时出现在福利院的长廊。78岁的周婆婆患帕金森多年,每次都点名要王健坤推拿。

去年疫情期间,服务队开发了“云推拿”教学。王健坤对着手机演示手法,妻子在一旁拍摄视频,再由志愿者配上字幕。学员们通过语音留言提问,他常常回复到深夜。有位甘孜州的学员发来消息:“王老师,我靠您教的手艺,现在能养活瘫痪的妈妈了。”这条语音他保存至今,成了手机里最珍贵的文件。

那套获得专利的数字化教学系统,藏着王健坤最精巧的心思。硅胶穴位模型里埋着压力传感器,学员按对位置就会触发语音提示。“以前教一个手法要手把手纠正几十次,现在系统能实时反馈。”他摸着模型上的“百会穴”凸起,就像摸着学员们日渐自信的脸庞。这套系统让培训周期从12个月缩至9个月,已有三批学员通过它掌握了基础技能。

《成都日报》的记者曾问他,最骄傲的是什么。王健坤没有说那些奖状——“温江区自强模范”的证书被他压在抽屉底层,而是指向窗外:“你看街对面那家花店,老板娘以前是我的学员;拐角的快递点,分拣员小郑正在学我的手法。”阳光穿过玻璃,在他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仿佛为这位黑暗中的提灯人,镀上了一层永恒的光亮。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138443号

苏公网安备32130202081338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