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楹里》唱响新都,川音学子用音乐告别青春
近日,以新都地标与青春记忆为创作背景的原创歌曲《蓝花楹里》在位于新都区的“樂现场”音乐舞台完成首次演出。该作品由音乐人TongueChow作词作曲,由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专业学生倾情演绎,以极具创新性的电子音乐语言与城市意象,还原了一段属于新都高校学子的七年同窗情感与毕业季的集体记忆。

音乐与地标的共鸣:一首歌,一座城《蓝花楹里》以新都区静安路、川音巷口、超线公园、蜀龙大道等真实地标为叙事线索,将相遇“蓝花楹里”这一城市景观化为情感载体,巧妙运用“采样”“重混”“延迟效果器”“静音”等音乐制作术语,隐喻青春中未完成的告白与遗憾。歌词中“用两千昼夜,编写这份不舍的谱例”“主歌未完成,暂停在川音四巷里”等句,既是对专业学习的呼应,亦是对这座城市七年时光的深情回望。
川音新声代:用专业诠释情感,用舞台告别青春,本次演出的演唱者来自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专业,他们以扎实的唱功与细腻的情感处理,将歌曲中“微笑的波形”“循环的动机”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绪流动。演出中,歌者与观众共同沉浸于“蓝花雪漫天”的意境中,现场氛围随歌曲律动与情感层次逐步升温,尤其在桥段“卡在那一年/那一场二教花雨里”时,引发了全场强烈共鸣。

创作背后:城市记忆与音乐语言的跨界融合,词曲作者TongueChow表示,创作初衷是“用音乐存档一座城市的青春”。《蓝花楹里》不仅是对人的情感抒发,更试图构建一个声音地图,让每一个曾在新都生活、学习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歌曲通过“冗余注解”“未发布的melody”等意象,捕捉了数字时代下青春记忆的存储与缺失状态,形成兼具流行感与艺术性的表达。
未来展望:在地文化与青年创作的双向赋能本次演出是地方音乐场景与高校人才培养一次成功的跨界实践。有乐评人指出,此类根植于城市文化、兼具专业性与传播性的作品,正逐渐成为青年音乐创作的新趋势。据悉,《蓝花楹里》后续将正式发行录音室版本,并计划结合新都蓝花楹花期开展系列音乐活动,以声音延续城市与青春对话。
责任编辑:知行顾言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