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和他们不敢犯错的人生
光明网评论员:这几天,“好学生心态”这几个字在网络上获得了不小的关注。起因是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开设了一个“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没想到有不少年轻人加入。所谓“好学生心态”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自觉遵守所有规矩,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过于重视价值实现和正向反馈;恐惧失误,习惯性自我PUA;习惯性讨好,不会拒绝等等。
随后也有媒体采访了几位“好学生心态受害者”,他们也有着共性的特征。比如他们往往都有着不错的学习成绩,也上了不错的大学,也颇受家里人的赞许。但他们在工作中却感到一种痛苦、迷茫,他们对现状不满,却又怯于改变。有些甚至报复性叛逆,导致人生陡然向下转折。
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怪,循规蹈矩的人遇到灵活的规则,自然会产生种种不适应。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心态却被冠以“好学生心态”,似乎是好学生才会有这个问题。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恰恰是因为有这种心态,才成了“好学生”?
就像那句“小镇做题家”的调侃,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小镇与否,多数人在教育体系里成功的方式其实都是“做题”。学生只有把题型刷得滚瓜烂熟,在有限的机会里(中考或高考)、在极小的容差范围内(“差一分差一千人”),取得考场上的成功。而这样的模式,什么样的心态或是性格更加适配,似乎必然是“好学生”了――有着更强的服从性和纪律性。
就像一位接受采访的“好学生”,说自己就读的学校会按照成绩分班,如果掉进“普通班”,几乎就得不到学校的教育资源倾斜,这是她第一次认识到“差学生”的残酷性。所以“好学生心态”更像是“成功”的代价。为了“成功”,那么只能是这样的心态,这和“好学生”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更加适配教育选拔模式的心态。
但现在人们似乎又开始期待有冲劲、有干劲的年轻人,尤其是强调科技创新的当下,人们越来越希望年轻人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有不循常理的创意。但这些,我们似乎难指望“唯唯诺诺,不会拒绝”“自觉遵守所有规矩”的“好学生”实现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社会期待,似乎都对这种心态不甚满意。
而要改变这个问题,靠学生自己的心理调适恐怕还不够。这需要教育和社会选拔模式的调整,引导学生不必那么拘泥于战战兢兢的步伐,而同样可以取得成功,或者说是机制可以把那些“调皮”“思维发散”“玩世不恭”的“好学生”给选拔出来。
其实看着这些“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自述,还是颇让人辛酸的。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那么小心谨慎,生怕有一步走错,但在工作之后又不断地受挫,产生了自我怀疑。而这种现实,也从侧面说明一元化的教育评价,已经不太能适配多元化的社会样态。学生那些从小深信不疑的知识,到了职场、社会已经不再那么管用了。
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好学生心态”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就像那句著名的家长口头禅“你现在的任务只有学习”,应付现在可以,但未来怎么办呢?人生是漫长的,现实是多元的,我们应该从这种“复杂”的角度,去培养真正的好学生。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