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了AI,咖啡会是什么味道
添加了AI,咖啡会是什么味道
AI为咖啡带来的科技变革,假以时日会形成相应的科创文化
■本报记者 苏展
在占地面积不足2.5平方米的机器人咖啡亭旁,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等一杯精密算法的“产物”,这般体验在上海街头已不算新鲜。不过,持续多日的第三届上海咖啡文化周将“咖啡+”文化消费生态推向讨论热潮。在此氛围中,囿于咖啡本体的消费量级,AI(人工智能)咖啡似乎有些“非主流”。
AI赋能,固然有助于大幅提升咖啡生产效率,但也影响了咖啡作为媒介的重要作用。效率和文化是道选择题吗?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OFE+机器人咖啡亭发布者韩非子这样理解:消费者在我们点位解决的是“刚需”问题,相当于实体咖啡店的“无人版”外卖窗口,“我认为AI为咖啡带来的科技变革,假以时日会形成相应的科创文化。”
“咖啡文化的表达有不同面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认为,比如星巴克主打“第三空间”;有的咖啡馆能够聚集一些兴趣爱好相似的群体;有的咖啡馆会与不同历史文化的场景表达一些关联,主营怀旧,“目前比较不足的是面向未来的表达,给予相关企业宽松的环境加以探索值得鼓励。”
氦豚科技落地的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机器人咖啡亭也是“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一项建设项目。华阳路街道营商办相关负责人张婧超表示,咖啡馆提供物理空间,促进科技工作者思维火花碰撞是一种利好;另一方面,科技产品能否反哺社区也至关重要,“从社区角度看,机器人咖啡作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很接地气。”
如果说眼下AI咖啡解决的是“刚需”,其占比到底有几成?美团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线上咖啡外卖销售规模为全国最高。截至今年4月,在过去一年沪上线上咖啡外卖销售规模超20亿元,同比增长超60%。韩非子认为,外卖占比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刚需”占比,这决定了AI咖啡的市场底座。
包亚明认为就咖啡产业而言,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对“刚需”的理解应更加宽泛:譬如沪上老年人,咖啡馆提供的公共空间可以自由取舍社交,与社区空间遍布熟人的情况有所不同。而独立咖啡馆,或许空间促狭简朴却能让人们坐下来用心感受上海,而这也成为上海咖啡文化珍贵而特别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刚需’,是对场景的‘刚需’。”
咖啡的文化价值如何体现?包亚明认为,遍布全城的各色咖啡馆是上海进一步拓展咖啡馆“第三空间”理论,盘活社区、商场、园区、书店、菜场、剧院、美术馆等城市各个公共场域资源的抓手,“咖啡在同现代生活、时尚潮流的对话中,不断突破产业边界,共同缔造创意空间与复合消费场景,成为撬动体验式消费市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点。”
他认为,AI咖啡也有丰富业态的途径,比如是否能够承载智能化助老助残、信息发布等功能,“围绕此打造社区聚会的场景。”
张婧超提出AI咖啡的文化表现路径――接地气的科技感。去年年底,在华阳路街道举办的一场科技主题展,部分高科技展品因在日常生活直观接触较少,居民的感受度并不强。反而是机器人咖啡、AI魔镜等产品,由于贴近生活,居民们的接受度比较高,“尤其是小朋友,觉得很有意思也对人工智能有了具象认知。”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