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正文

我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

作者:admin 时间:2023-09-14 07:27 点击:
导读:

  科技日报深圳9月13日电 (实习记者罗云鹏)1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我国研究人员首次成功构建出覆盖组织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采样密度最高的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并发现免疫细胞“新类型”――类小胶质细胞。

  该研究成果于9月12日发表在学术期刊《细胞》上,由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李汉杰课题组联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并依托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自主搭建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平台对发育中的30万个免疫细胞进行“解码”。“我们对大量样本进行无差别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其好处在于不明晰样本是哪一类细胞亚型时,可以直接通过它的基因表达谱来推断细胞种类,能够更好地发现未知细胞类群。”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汉杰说。

  研究团队鉴定了11种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并对每一种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最终注释得到包括15种巨噬细胞在内的56种免疫细胞亚型,并将它们的时空动态变化轨迹精准地描绘在图谱中。

  据悉,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巨噬细胞,在传统认知中只存在于脑和脊髓,不会在其他器官或组织中出现。但研究团队观察发现,在发育时期,有一类细胞形态、特征蛋白表达、转录组表达谱都与小胶质细胞非常相似的特殊细胞亚群,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多个组织中(包括表皮、心脏和睾丸),科研团队将其命名为“类小胶质细胞”。

  “类小胶质细胞的发现,将会打破‘小胶质细胞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这一固有认知。”李汉杰说。

  该研究将推动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韩家淮表示:“该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人体免疫发育特别是巨噬细胞多样性、分化和功能的认知,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疾病诊断、免疫治疗和新疗法开发提供重要的基础。”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138443号

苏公网安备32130202081338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