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物化”的子女到底是消费品还是耐用品,专家说了算吗?
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某玲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同时引经据典的拿出来一个贝克尔经济学家的什么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是长期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
中国第三届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正在展开,请问谁看到展会上是否“孩子”这种消费品在博览?
专家们求求你们放过现在的年轻人吧!如今的情况已经把年轻人逼得走投无路了,大部分年轻人真的是要什么没什么。自然界组成家庭繁衍后代最基本条件要有个窝吧?
要房子,买不起吧!
追求配偶,要花钱吧!
要养孩子,还要花钱!
安家,求偶,繁育,这些繁衍后代的基本动作还需要大把时间,年轻人有时间吗?
前不久那个国企内陈志龙加班怒怼领导事件,已经暴露出年轻人连最基本的个人时间都在被剥夺,哪还有时间去求偶,养娃!
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已经降到最低了,赚着两三千块钱的工资,买杯奶茶,买个盲盒,养只小宠物就足够满足他们。他们觉得这已经可以了,不敢再要太多,因为他们知道要不起了。
专家们一句“是不对的”,怎么看都像一种傲慢姿态!
任何生物繁衍后代的先决条件应该是有适宜的环境才会主动繁育后代。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婚不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言而喻了。
社会给予年轻人这样的一个环境,是对吗?年轻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才是对的呢?
30岁还在为工作奔忙,60岁又被延迟退休!
在专家的口中该生孩子就生,为了刺激产生更多的“消费品”。
在专家的口中该死的时候早点死,别拿养老金。这便是年轻人对的一生嘛?
在中国,子女的意义不是经济学家定义的消费品,也不是耐用品,更不是专家口中所谓的长期回报消费品,子女是无法物化的存在。
大多数的年轻已经在成长过程中,被畸形的社会规则扭曲的物化严重了,从幼儿园就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物化,小中高十几年继续为了高考当一个分数机器而物化,然后是残酷的社会竞争而物化,请放过继续物化还未出生的后代吧!放过那些还未孕育出来的的细胞吧!
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子女在父母眼中意义不仅仅是家族的延续,更是自我生命的延续。
请专家们认真分析问题,谨言慎行,不要再站在高处口诛笔伐的批判年轻人了。
请专家们正视问题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的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不要大放厥词的刺激已经不堪重负的年轻人了。
每一代年轻人都是时代巨轮下不断碾压的草芥,需要社会温柔对待,而不是恣意妄为的指指点点。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